87福利片无码视频,狠狠综合网狠狠丁香五月五月,国产午夜不卡片免费视频,人妻少妇不满足中文字幕

人民網
人民網

千年古桑煥發新生機

2024年08月19日09:15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8月7日,千年文脈一紙傳——“桑皮紙上的中國畫”全國名家作品展在新疆吐魯番美術館開展。該展覽除展出美術作品外,還輔以有關桑皮紙的圖片文字、視頻音像、材料實物,全方位、多角度展現了桑皮紙的歷史淵源、制作技藝、傳承保護,展示了桑皮紙和中國畫的完美融合,充分體現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開展一周,這里吸引大批游客觀展,引發廣泛關注。

桑樹,被稱為生命之樹。農桑立國孕育了華夏文明,繁榮了中國經濟,同時也孕育了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桑文化在我國數千年的農業文明中占據了獨特地位,講述著各民族共同創造燦爛文化的中國故事,書寫著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時代篇章。

滿城搖落桑葚雨

“建初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嚴福愿從闞僉得賃叁簿蠶桑,賈交與毯(后缺)”。這份出土于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的《西涼建初十四年(公元418年)嚴福愿從闞僉賃蠶桑券》文書中,記載了嚴福愿以毯子為價格從闞僉處賃叁簿蠶桑,此外文書中的“北涼玄始十二年(公元423年)兵曹牒為補代差佃守代事”記載了當地官府已使用佃農看桑,兵曹雇用闞相平等20人看護桑田的史實。文書中,還有“用兵先囤糧,養蠶先栽桑”的記載。這些出土文書,透露出公元3世紀到5世紀,吐魯番的蠶桑業已比較興盛,有相當的規模。

提及吐魯番的桑文化,要追溯至張騫鑿通西域以后,絲綢等中原的蠶絲織品被商人收購,從長安運往西域、中亞西亞、地中海沿岸和歐洲各地兜售,而絲綢的原材料則主要來自于蠶桑。

隨著時間推移,各個時代種桑技術不斷發展,桑樹不斷為人類提供著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史料記載,新疆自漢朝末年,開始學習中原的養蠶治絲技術。到魏晉南北朝時,包括吐魯番、和田等地的養蠶絲織業已具相當規模,這推動了當地栽桑技術的發展。”吐魯番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副局長司明豪介紹,清代后期,植桑在清政府的推動下有了較大的發展,新疆建省(1884年)后,成立了蠶桑局,引進湖桑改良桑種并聘請湖州熟練的蠶桑工人,推廣植桑。

正是因為這種深厚的基礎,吐魯番當地的居民沿坎兒井水渠邊修路建房栽桑樹。“一直以來,桑樹作為吐魯番的常年綠化樹木,遍布老百姓房前屋后,像一個個平凡的英雄,防風固沙,成為農田和家園的保護神。”吐魯番市林果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吾爾尼沙·卡得爾介紹,目前,吐魯番市桑樹種植面積達5.5萬畝。

位于吐魯番市高昌區葡萄溝的古桑樹大多在百年以上,亞爾鎮上湖村甚至還有一棵掛牌樹齡390多年的古桑樹。“父輩們流傳下來一句話:桑葚是救命果。在過去青黃不接時節,桑葚是桑樹無私賜予饑餓人們的食糧。”葡萄溝街道達甫散蓋社區居民阿迪拉·阿地力說,吐魯番人對桑樹情有獨鐘。以前人們為了穿衣,家家種桑植麻,桑樹的葉可以用來養蠶,果可以食用和釀酒。

每到桑葚成熟季節,行走在吐魯番的大街小巷,一株株桑樹撐著綠色冠蓋。站在路邊、渠邊、桑園、房前屋后,搖一搖樹枝,就能來一場酣暢淋漓的桑葚雨。

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每年5月到6月,是果農哈納提·買買提肉孜最忙碌的日子。清晨,桑葉上的露珠隨著太陽升起漸漸蒸發,哈納提便會帶著全家老少一同走進果園,采摘桑葚,“這幾年來吐魯番的游客越來越多,我們采摘的桑葚可以拿到景區售賣。”

生鮮農產品保鮮期短、不易儲存,一直是哈納提和種植戶頭疼的難題,也是制約農產品市場供應及產品開發的瓶頸。如何破解農產品保鮮難題,跳出“豐產不豐收”的怪圈?在吐魯番七十度陽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一場水果“鎖鮮”之旅為這一問題給出解答。只見一筐筐桑葚被送至加工生產線,踏上一場特殊的“升華”之旅,經過冷凝、冷凍、凍干升華等工序后,濃縮為一顆顆輕盈、香脆的桑葚凍干果。

該公司負責人陳正斌介紹,作為該市首家引進凍干設備和技術的涉農企業,近年來企業不斷對冷凍干燥技術進行研發改造,其農產品凍干技術成熟度不斷提升,“公司以種植桑樹為主,以桑產業鏈為依托,發展綠色食品,將桑葚、杏子、哈密瓜、蘋果等特色時令水果,進行真空冷凍加工,輔以桑葚酒、桑葉茶、桑皮紙等深加工,并通過休閑體驗種植與采摘、農業觀光和旅游等模式,打造全新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吐魯番市成立吐魯番湘疆果業有限責任公司、吐魯番天山圣果農業有限公司等多家龍頭企業,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桑葚資源、良好的投資基礎,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將“桑葚+旅游”產業作為發展規劃的重要一環,致力于桑葚精深加工,實現桑葚多元化利用。同時,依托桑葚大力發展旅游,打造桑葚季旅游品牌,帶動農民和旅游從業人員增收。

在新疆農業科學院吐魯番農業科學研究所,桑葚則有了另外一番形態——在引進桑葚帶式壓榨機、瞬時高溫滅菌機等設備后,小小的果實經過“千回百轉”發酵和加工后,成為口感甜香醇厚的桑葚酒,斬獲國內外多項大獎。

在吐魯番市高昌區紅星片區亞爾貝希村的桑葚采摘園里,游客三五成群,拎著盒子穿梭在桑葚林中,一邊品嘗,一邊采摘,勞累過后坐在樹蔭下,還能一睹當地民俗歌舞演出的魅力。“我種了近200棵桑樹,有11個種類,游客只需要花10元門票錢,就可以進來隨意采摘、品嘗桑葚,晚上還能在這里體驗特色美食和歌舞。靠這個,我年收入就有5萬元。”果農巴力·夏木西丁說,和他一樣,村里不少種植戶依靠桑葚,生活變得越來越甜蜜了。

司明豪介紹,近年來,圍繞桑文化,吐魯番每年打造吐魯番桑葚季,以特色歌舞表演、品味美食、果蔬秀等精彩活動為載體,延伸打造桑葚康體養生、特色飲食等業態,培育文化旅游消費新亮點,全面釋放“吐魯番桑葚季”品牌效應。

萬畝桑田,呈現出一幅產業興、鄉村美的新畫卷。

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桑樹還有另一種獨一無二的妙處,那就是制造桑皮紙。

“蠶桑與造紙術是絲綢之路上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造紙術傳入西域后,習慣于植桑摘果的居民就地取材,選用桑樹皮來造紙,漸成西域特產,桑皮紙制作技藝還沿著絲綢之路,開啟了中國造紙術的西傳之路。”吐魯番市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于志雷說,吐魯番民間素有植桑傳統,為桑皮紙制作提供了原料保障。

歷史上,桑皮紙在天山南北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除了書寫公文、契約、印制鈔票外,還被用來制作雨傘、花帽、鞋子等,到明清時期,桑皮造紙已是新疆地區造紙業的主角,十分興盛。

“上世紀50年代,桑皮紙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桑皮造紙這門古老技藝瀕臨消失。”吐魯番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文化藝術科科長牙庫甫·卡德爾說,上世紀80年代,北京故宮大修時再度啟用桑皮紙作為傳統古畫修復材料,之后,這一民間技藝重為世人關注。2006年5月,吐魯番申報的維吾爾族桑皮紙制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黨的十八大以來,吐魯番市不斷加強非遺保護和傳承,與新疆潤疆國畫院聯合,大力培養傳承人,不僅舉辦“吐魯番非遺桑皮紙手工作坊培訓班”,更攜手愛心企業在鄯善縣吐峪溝特色旅游小鎮、高昌區亞爾鎮上湖村沙療小鎮、高昌區葡萄社區非遺集市、兵團第十二師221團新疆桑樹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吐魯番職業技術學院等地建立“非遺桑皮紙手工作坊”。

沙塔爾·司馬義是2017年新疆潤疆國畫院支持鄯善縣首批培訓的10位桑皮紙工匠之一,如今已是吐魯番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所在的鄯善縣魯克沁鎮三個橋村剛剛成立非遺體驗館,游客在參觀桑皮紙制作技藝后,可動手制作體驗,并在桑皮紙上創作,吸引了眾多學校師生、疆內外游客參與。在三個橋村,像沙塔爾這樣學習非遺技藝的村民有38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

8月7日,千年文脈一紙傳——“桑皮紙上的中國畫”全國名家作品展在吐魯番美術館開展,受到廣泛關注。作為吐魯番市首次以桑皮紙為載體舉辦的中國畫展,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人文魅力讓過往的觀眾紛紛駐足品鑒。

回憶起非遺桑皮紙與中國畫的相遇,新疆潤疆國畫院院長、非遺桑皮紙上的中國畫傳承人魏寶山尤為感慨:“‘桑皮紙上的中國畫’歷史悠久,根據已故中國紙史研究專家潘吉星所著《中國造紙史》介紹,中國最早的紙質繪畫作品《五牛圖》由唐韓滉用桑皮紙創作,證明早在唐代就有畫家用桑皮紙創作中國畫。”隨著對桑皮紙深厚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的了解漸深,新疆潤疆國畫院希望能將桑皮紙引入當代國畫創作中,讓桑皮紙煥發出新的光彩。

2012年起,魏寶山和同事們開始攜手國內外上千位知名書畫家和文創專家,保護研究、推廣利用桑皮紙,首創“桑皮紙上的中國畫”展覽項目,舉辦了“桑皮紙上的中國畫——全國美術作品巡展”“‘一帶一路’上的新疆——桑皮紙美術作品展”等系列活動;牽頭研發20多種桑皮紙衍生文創產品,在新疆國際大巴扎、喀什古城等景區景點展銷,逐步將桑皮紙與中國畫、新疆文化旅游相結合,傳承保護、探索研究、推廣利用桑皮紙文化。

“十多年的探索實踐讓我明白,桑皮紙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非遺項目,在鄉村振興、文化潤疆中發揮著積極作用。參與其中的各族群眾,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斷增進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魏寶山說。(劉萌萌)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